全国文明村镇|红寺堡区柳泉村:下好“三步棋”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
近年来,吴忠市红寺堡区柳泉乡柳泉村不断探索精神文明建设新模式,将精神文明建设融入乡村发展的各方面、全过程,走出了一条“乡风淳、邻里亲、产业兴”的文明创建之路。
以文化人,下好“民心棋”
柳泉村积极探索“文化育民、文化惠民”的新路径,让广大群众有更多获得感、幸福感。构建“专业队伍+群众”文化服务体系,组建秦腔自乐班、姹紫嫣红广场舞队、巧手编制兴趣班等5支群众性文艺队伍,结合传统节日,常态化举办村晚、趣味运动会、邻里宴等丰富多彩的活动。创新“台上一台戏+台下N个便民服务点”联动方式,将民生政策宣传、科普宣传、非遗展示、义诊等活动融入日常便民服务中。挖掘本村“低彩礼”“零彩礼”家庭事迹,编排《话家风》《80/90后的婚姻》等移风易俗主题文艺节目5期,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。用活用好农家书屋,精准对接村民需求,有针对性地补充实用性强、群众喜闻乐见的书籍。发挥阅读推广人作用,组织开展红色故事分享、观看红色电影等活动,引导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。
治理聚力,下稳“善治棋”
健全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,提升乡村治理能力。坚持调解与普法宣传并重,通过入户宣传、文艺演出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识,增强群众法治意识;同时吸纳乡贤、老党员加入调解员队伍,不断丰富调解员“小挎包”内容,将法治宣传彩页、法律常用文书、惠农政策文件等装入“小挎包”,让调解员在调解时挎包有“料”、调解有“据”,成为活跃在田间地头的“流动法治服务工作站”。常态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家风家训、移风易俗等宣传宣讲活动,推动崇德向善理念入脑入心。强化典型激励,积极开展先进典型评选活动,评选出一批“移风易俗”“崇文重教”示范户和“好媳妇”“好婆婆”,并加大典型礼遇帮扶,让德者有得。修改完善村规民约,将彩礼金额、办宴标准、厚葬薄养、勤俭节约、崇文重教等内容写入村规民约,以制度约束推动文明实践,引导群众树立文明新风。充分运用“55124”村民代表会议制度,吸纳72名村民代表参加村级事务监督管理,将村集体各项决议通过村务公开栏、微信群等平台进行公示,有效实现村民参与度和监督积极性双提升。
产业发展,下活“惠民棋”
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,要着力做好‘土特产’文章,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。高质高效统筹“两化一振兴”,依托资源禀赋,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西瓜、黄花菜、酿酒葡萄等特色种植产业,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。将黄花菜产业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、促进农民增收的核心产业,探索“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”经营模式,通过政策扶持、品牌打造、电商营销,全方位推动黄花菜产业向规模化、标准化方向迈进。截至目前,成立黄花菜种植合作社4个,打造黄花菜品牌1个,黄花菜种植面积达2450亩,带动4000多人就业。加强养殖技术培训,引导养殖户集中养殖,培育养殖大户17户,2025年发放见犊补母、产业到户等补贴资金516万元,为养殖户减轻负担。通过定向输送、培育经纪人、建立引领机制等措施,积极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,截至2025年6月,实现外出务工1532人,创收2200多万元。建设手工花作坊、电商直播站,带动村民实现家门口多渠道就业,切实促进增收致富。